《华严经·净行品》第89愿--【见背恩人,当愿众生:于有恶人,不加其报。】云端佛学
时间:2016-08-24 14:39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网络 点击:
次
般若文海,佛经、古大德著作、佛教文集、精华集、法师开示、念佛感应、因果报应等,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。
《华严经·净行品》第89愿--【见背恩人,当愿众生:于有恶人,不加其报。】
【广释】假使面对忘恩负义的人,当愿一切众生,对于有罪恶的人,要以德来感化,而不要生出嗔恨心、报复心,要怀慈悲心、怜悯心。月称菩萨有一个很透彻的偈子说:此非众生过,此乃烦恼过,善察具智者,于众不生瞋。
【宣化上人简释-1974年版】见到忘恩负义的人的时候,应该发愿。当愿一切众生,对于有罪恶的人,要以德来感化,而不要生出报复心。
【宣化上人简释-1981年版】「见背恩人」:背恩人就是忘恩负义的人,忘恩负义就是不知道报恩的人。「当愿众生」,「于有恶人」:于有恶的人,「不加其报」:对我们有仇的人,对我们不好的人,我们不要报复,不要存一个报复心,不要说:「啊!我要报仇雪恨了!」不要那么样子,不要报仇,也不要雪恨。「行有不得,皆反求诸己」,谁对我们不好,我们都要回光返照,承认自己的不对,不要去怪人,不要去怨人,不要去迁怒于人。能这个样子,这才是做人的本分呢!
【大愿法师简释】看到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时候要这样子发愿。
譬如说有一个人,他有困难了就来找你,你帮了他的忙以后,他不单单是没有回报,没有感谢,还在背后去恶意中伤你。这个时候你不要生气,要记得念这个偈子:“见背恩人,当愿众生:于有恶人,不加其报。”不要生瞋恨,遇到这种人也要能够转变自己的心,利用这种对境来修行。
其实一个人如果是私欲很重,就往往会背恩,所以中国古时候历来都说,“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”——兔子都抓尽了,跟着打猎的这个狗就要杀掉它煮来吃。
你看越王勾践,他在两位大臣范蠡与文种的辅佐之下打败吴国,一打败以后,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了。
范蠡这个人就很有智慧,马上就走了,全身而退,不会留恋荣华富贵,并且还劝文种说:“你要早点走啊,越王勾践这个人可以共患难,不可以共富贵。”
文种不听,果然没多久越王勾践就召见他说:“文种大夫,很感谢你给我献了十条计策,我只是用三条就打败了吴国,还有七条我现在没用处了。你看看我的父亲在阴间,他可能还很苦,你能不能够把你这个七条计策献给他?”就赐剑让他自尽了。这样子,越王勾践是背恩人。
很多了,一个人贪欲很重都是这样子的。历代的那些开国的国君,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杀戮功臣。私欲很膨胀他就会背恩,他一心一意要保护自己的利益,要保护家族的利益,他就会背恩,就会去杀戮功臣。比较好一点的是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,就比较柔和一点。
但是那些背恩人,应该说有些时候也是适得其反。朱元璋杀戮功臣以后,后来他的孙子建文帝因为没有人辅佐他,就不能够保有天下。这个是“见背恩人”。
“当愿众生:于有恶人,不加其报”,发心菩萨看到恶人的时候要不生瞋恨,为什么不生瞋恨呢?知道是他的烦恼驱使他那样子,他不能做主。
《中观四百论》上面打了一个比方:
如鬼执虽瞋,医者不生恼,
能仁观烦恼,非惑系众生。
也就是说,好像被鬼魅缠身的那些精神病人,虽然他会无缘无故对医生去发脾气。但是医生他不会去恼怒责怪,知道这个发脾气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而是他鬼魅缠身没办法,精神不正常,所以会无缘无故对医生发脾气,医生对他好,反过来还要对医生起瞋恨。所以医生会对这种精神病人更加生起怜悯心来,而会对他加强治疗,希望他早日康复。
同样的,佛菩萨遇到那些蛮横的、野蛮的、难以教化的众生的时候,也会观察他,他去造恶,起贪瞋痴,起瞋恨心,是因为烦恼驱使,自己不能自主,不能做主的缘故,所以不会对他起瞋恨,反而更生怜悯——“见有骂者,反生怜悯”。
在寂天菩萨的《入菩萨行 安忍品》上面说:
自惜身命者,因惑尚自尽,
况于他人身,丝毫无损伤?
就是说,你看那些烦恼很重的人,他本来平时很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,但是烦恼来的时候他都会去自尽,会去自杀。烦恼太重了,太痛苦了,所以他平时爱惜的身体和性命都不珍惜了,何况是对其他人呢,你说他能够毫无损伤吗?不可能,他一定会受烦恼的驱使去伤害他人。
故于害我者,心应怀慈愍。
所以对于伤害我们的人不要生瞋恨,要怀慈悲心、怜悯心,觉得他很可怜。
比方说狮子,在猎人去猎杀狮子,攻打狮子的时候,狮子就会比较有智慧,它不会像狗一样。
狗,你要拿石头去砸它,你就远远地去抛一个石头,狗以为是你给它食物,以为是个馒头,它就会去追逐那个石头,石头狗。
广钦老和尚老是用这个比方来说,众生好像石头狗一样,抛一个石头过去,这个狗就追过去了,以为是一个馒头,跑到面前来一看,哦,一块石头,毫无意义。同样的,众生不停地追逐名利,就好像狗追逐石头一样,得到以后也是毫无意义。
狮子它不会像狗一样去追逐那个石头,它会认识到伤害的来源是猎人,就会直接向猎人进攻,消灭损害的来源。
同样的,透过这个比喻可以明白,菩萨他在遇到众生伤害的时候,他不会去瞋恨众生,他会认知伤害的来源是烦恼,是众生心中的烦恼。所以众生不过是被烦恼魔所驱使、所奴隶的工具而已,所以不会去瞋恨众生,而是会对众生更生怜悯心,帮助他治疗生病的心,帮助他降伏烦恼。
月称菩萨有一个很透彻的偈子说:
此非众生过,此乃烦恼过,
善察具智者,于众不生瞋。
这个不是众生的过失,是烦恼的过失,所以对众生不生瞋恨心,反生怜悯心。众生不是我们的仇敌,不应该对他生瞋恨心,贪瞋痴三毒才是我们的仇敌。
所以修学菩萨行的修行人,我们现在学习《净行品》的大众,在面对伤害的时候,面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时候,要如是地降伏自心,“于有恶人,不加其报”,并且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如是地悟入,能够开智慧,增长慈悲——“当愿众生:于有恶人,不加其报”!
【海云继梦法师简释】至于背恩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。总归来说,背恩人多半指得了便宜又卖乖的人,这种人通常都爱侵犯别人,占人便宜,这是从客观的立场来看背恩人。若是以被伤害者的立场而言,背恩人往往就变成了坏人。
譬如说一个人有困难来找你,你帮了他忙以后,他不但没有回报,还在离开的时候顺手牵羊,或是在背后恶意中伤你,碰到这种人,经文上说:「于有恶人,不加其报。」不要报复,也不去怀恨。但一般人都会堕入这个漩涡中,我们要懂得在行为上不但不报复、不反击,在心境上也要懂得放下、不怀恨,让它过去。不但如此,还要再向外扩大出去。
当亲戚朋友碰到类似的状况时,我们通常会劝他们放下,不要计较,就当作是掉了,或者是布施供养好了。假如我们是以一种安慰式的语言说这些的话,对于我们本身的生命来说,并没有广泛的冲击,等同样的事情降临到我们头上,照样也会需要别人的劝慰。
劝人的时候,要懂得设身处地去感受对方的心情,自己受骗时,是否也和他一样生气?那你又该如何放下?想一想,再把你的心境告诉他,如此一来两个人都获利。探病时也一样,仔细去体会患者的痛苦与心绪,做一个彻底的转移,这些都是修行。同时这样的慰问才会贴切,而非表面的问候。可见对于报恩人、背恩人,我们都要怀着谨慎的态度,善用其心才是真修行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