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华严经·净行品》第91愿--【见婆罗门,当愿众生:永持梵行,离统统恶。】云端佛学
时间:2016-08-24 14:40来源:网络整理 作者:网络 点击:
次
般若文海,佛经、古大德著作、佛教文集、精华集、法师开示、念佛感应、因果报应等,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教文集。
《华严经·净行品》第91愿--【见婆罗门,当愿众生:永持梵行,离一切恶。】
【广释】看到一切行为清净的人的时候,我们要内心里普愿一切众生,永持清净行,远离一切恶行、断一切恶。
【宣化上人简释-1974年版】见到婆罗门(修清净行)的时候,应该发愿。当愿一切众生,永远修持清净行,离开一切恶行。婆罗门是印度教,修行很认真,也吃斋,修苦行,可是有时生瞋恨心,所以有恶。
【宣化上人简释-1981年版】「见婆罗门」:婆罗门是梵语,是修清净行的一种外道,这种外道他是常在寂静处。「当愿众生」,「永持梵行」:永远都修这个清净行。「离一切恶」:要把一切的恶都断除了。
【大愿法师简释】婆罗门译为净裔。印度婆罗门教,现在称为印度教,他们就自称为是清净梵天的后裔。
婆罗门教的教义就宣扬四种姓,四种阶级。现在印度仍然还是有四种种姓制度,四个阶级,而且等级很严格。
婆罗门他们就宣扬四种种姓说:婆罗门种姓是最高尚的,是清净梵天大梵天王的头所生出来的;刹帝利种姓就是国王和武士,这个阶级是梵天的手所生出来的;吠舍,就是平民老百姓,工商业者,这些是梵天的身体所生出来的;首陀罗是最下贱的奴隶,是梵天的脚所生出来的。这是他们所宣扬的,认为他们自己是清净梵天的后裔。
但是其实广义来说,我们“见婆罗门”,是看到一切行为清净的人的时候,要这样子地来发愿:愿一切众生,“永持梵行,离一切恶”。
梵就是清净,能够永持清净行。按照《净行品》来修,就能够当相即道,由相见性,这个就是“永持梵行”。
宗喀巴大师说,“心善地道亦贤善,心恶地道亦恶劣,一切依赖于自心,故应精勤修善心”。善恶之业,一切都是随发心而转的,所以身语意三业之中以意业为主。大乘的菩萨戒称为内戒,内心的这个意要净治。因为无我利他,所以不可以对众生起瞋恨心,这个以降伏瞋烦恼偏重,所以大乘的身语善业是为了净治内心。
佛弟子如果不了解善恶都是依心而转,他往往就容易起执著心,往往就不知道怎么去判断善和恶。
以前印度有一个裸形外道,他到神庙里面去顶礼神像的时候,神庙殿堂很狭小,顶礼面前神像的时候,他的臀部就碰到了后面的神像上。
旁边就有人告诉他:“你这个样子做不如法了,你看你一边造善业,一边又造恶业。”
外道听了以后内心就很矛盾:“我怎么办呢?”
不知道如何取舍。这是因为他不懂得其实一切善恶业都是依心而生的缘故,要知道善恶依心,就不会有这个疑虑了。
所以月称菩萨说:
若心意清净,诸业亦极善,
是故诸智者,以净心造业。
以最极清净的菩提心来成就菩萨的利生事业,是以净心造业。
《中观四百论》上面提婆菩萨开示说:
菩萨由意乐,若善若不善,
一切成妙善,以意自在故。
意自在的缘故,一切都能够转为妙善,乃至于表面看起来好像不如法,其实是妙善法。
好像释迦如来因地杀一个强盗救五百商人。
好像迦叶佛时候,有一位登地以上的大菩萨,为了教化外道,他就故意示现到外道里面去,先以同事摄跟他们去学外道法,然后故意就犯口业:“说,哎呀,那个光头沙门,没有什么解脱法。”
这个其实他意是很清净的,不是诽谤佛法。但是他是为了暂时地随顺这些外道的缘故,让他们对他有信心,然后再引导他们走向解脱的缘故。所以虽然是这样子说,但是他的意是为了帮助这些外道进入到迦叶佛的佛法中来,所以不但是没有过失,还有善巧方便的功德。这个是“永持梵行”。
梵行是心清净则一切清净,是“永持梵行”。
如何去“离一切恶”呢?一定要从烦恼初起的时候,烦恼一露苗头就拔除。
一举一动观自心,正当烦恼初萌生,
危害自与他人时,愿疾呵斥令消除。
【海云继梦法师简释】沙门修行讲求的是自在,婆罗门就不同了,婆罗门比较注重宗教仪轨与梵行的形式,譬如过午不食,衣服的限制,走路的姿态……等等规矩。沙门是不可以有规矩的,因为规矩、原则会造成心灵上的限制,所以这两种修行法截然不同,但基本上婆罗门绝对不会造恶,因为他有那些规矩限制着,所以能离一切恶。
而沙门不但「离一切恶」,更能「调柔寂静」,所以是「毕竟第一」,这点就是婆罗门修行做不到的。释迦牟尼佛为了突破婆罗门的修行方式,而在当时起了很大的革命,原因就在此。现在台湾的佛教法会,仪轨很多,是比较偏向婆罗门修行法的。
(责任编辑:admin) |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